同学们在学习班级管理这一章节时,有些概念既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家都是读书到今天的,对班级的状况谁不了如指掌。但有陌生是因为要回答班级和班集体这样的问题有好像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这样一种状态叫做熟视无睹。不搞清楚这一章节中的一些概念,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是不利的,势必影响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
下面我们辨别一下几个概念:
一、班级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请同学们注意,班级是一个单位,重在构成这个单位的人数、场地等。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中国的学校采用班级教学的模式也是学习国外的,因为它有如下有点: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根据班集体的解释,大家就会明白,班集体的核心意义不再是单位的外表,而是关注这个组织的内涵。简单地讲,50人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没有大家公认的组织纪律,这50人就不是班集体。因此,班集体有如下特征:
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如: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等。
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正是交往和人际关系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
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的水平。
看一个班,它的班集体形成没有就看下面几个要素:
第一,共同的目标。
第二,一定的组织结构,如班委会、小组等。
第三,共同生活的准则,如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
第四,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三、班级群体
班级群体是生活学习在一个班里的学生,他们相互称谓同班同学,不管他是否愿意。班级群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松散型班级群体。刚组成的教学班都属于松散群体,这一时期群体意识差,聚合力弱。
第二阶段是合作型班级群体。这一时期的群体内部产生了责任依从关系,群体意识增强。
第三个阶段是集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最高最完善阶段,是班主任工作的奋斗目标。
四、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在班级里因性格、理想等相同的同学自然形成学生圈子,是学校、班级要予以承认的一个群体。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曼的研究表明: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以左右教学的效果,既有可能促进学习,又有可能阻碍学习。这种影响,正是基于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的二元性特征。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和一致时,非正式群体是积极的、有益的。如果非正式群体干扰、阻碍甚至破坏了学校教育效果,这时非正式群体就表现出消极性和负效应。因此,必须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使非正式群体成为学生学会交往、体验友情、陶冶性情、升华品德、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教育场所。
理解了以上几个概念,班级管理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就不是你们难了。